画册外包 我们的父亲梁思礼:尽“大责任”,得“大快乐”

发布日期:2024-09-03 05:25    点击次数:107

画册外包 我们的父亲梁思礼:尽“大责任”,得“大快乐”

2024年8月24日,是中国航天事业杰出奠基人梁思礼100周年诞辰。梁思礼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画册外包,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。

1941年,17岁的梁思礼赴美留学,靠着勤工俭学和助学津贴完成8年学业。1949年,新中国成立之初,梁思礼毅然归国,投身新中国建设。

梁思礼在发射基地

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过多种导弹、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、试验。新中国首枚导弹“东风一号”、首枚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“东风二号”、首枚洲际导弹“东风五号”……这些国之重器的背后都有着梁思礼的身影。

在梁思礼百年诞辰之际,南方+专访了梁思礼之女梁红、梁旋。在女儿们的眼中,梁思礼既是一位心怀祖国、无私奉献的航天人,也是一位乐观豁达、疼爱儿女的好父亲,还是一位依恋祖父、热爱家乡的“广东仔”。

梁思礼的父亲梁启超曾在文章中写道:“尽得大的责任,就得大快乐;尽得小的责任,就得小快乐。”梁旋认为,父亲的一生正如祖父所写的那样,为祖国尽“大责任”,获得了“大快乐”。

喜爱音乐和运动,女儿名字与“东风二号”有关

南方+:在二位小时候,父亲从事保密工作,那时候的他在二位眼中是怎样的形象?能分享一些记忆中的细节吗?

梁红:小时候我不清楚父亲从事的工作,只看到他经常工作很忙,每天回来很晚,周末也经常加班。他还经常出差,有时出差离开家的时间很长。

梁旋:父亲经常出差,但每次他一回到家,我都感觉特别温暖、幸福,他对我们可以说是万般宠爱。

他有空了就会给我们读小说,《西游记》《小布头历险记》《尼尔斯骑鹅旅行记》《80天环游地球》等等。他还会给我们播放中外名曲,《黄河大合唱》《瑶族舞曲》《天鹅湖》及贝多芬的交响曲等。

尤其是当放到德沃夏克的《自新大陆交响曲》的第二乐章时,他告诉我们这描绘的是海上的水手在思念故乡,他在美国听到的时候就特别想家。

梁思礼年轻时与家人的合照

南方+:据说梁旋女士的名字是由梁思礼院士取的,并且与“东风二号”导弹有关。能否讲一讲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?

梁旋:父亲经常跟我讲起这个故事。他将一生投入航天事业,甚至孩子的名字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。

那是在1962年,“东风二号”导弹即将试射。这是苏联专家撤走后,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中近程地对地导弹。在两年前“东风一号”导弹成功试射的基础上,父亲他们都对这次试射充满期待和信心。他出差离家之前,母亲还怀着我,预产期即将到来。他对母亲说,他一定会凯旋而归,生男孩就叫“凯”,生女孩就叫“旋”。

可惜那一次试射失败了。后来父亲又说,虽然失败了,但孩子也不能塞回肚子里去,不过这正说明失败乃成功之母,是失败揭示了问题所在。

两年后,改进后的“东风二号”导弹在发射实验中准确命中预定目标画册外包,之后的多次发射也都获得了成功。

梁思礼与梁旋

南方+:梁思礼院士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?能分享一些他工作之外的趣事或生活习惯吗?

梁红:他是一个精力充沛、很有生活情趣的人。兴趣爱好很广泛,音乐、游泳、篮球、摔跤、摄影、中国象棋等都是他的爱好。在美国上学的时候,他是大学里的摔跤运动员,还拿过摔跤联赛的冠军。上了年纪之后,他就打太极拳。

梁旋: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。小时候就算我们做了淘气的事,他也从来不会打骂我们,也不会说教。

我记得在4岁左右,我拽着家里碗柜的门“打提溜”,碗柜承受不了我的体重,倒向地面,还砸到了姐姐,幸好没有大碍。但里面的碗盘都摔碎了,其中包括非常精美的瓷器套装,应该是父母结婚时别人送的。

父亲下班回家后,面对惊魂未定、等待惩处的我,问我知不知道错了,我说,知道。他跟我强调了我的行为的危险性,说着说着竟然笑了,问我:“你怎么会跑到那里去‘打提溜’呢?”他一笑我就放松多了。我想他其实也很心疼那些瓷器,但他不会情绪化地惩罚并非故意闯祸的孩子。之后我也知道小心,注意防范此类危险了。

梁启超的“老baby”,血液里的广东基因

南方+:梁思礼院士曾经谈及过他的父亲梁启超吗?他对梁启超的看法和感情是怎样的?

梁红:父亲常说祖父最喜欢的就是他和他的大姐,一头一尾两个孩子。父亲小时候的昵称叫“老白鼻(baby)”,也是祖父取的。祖父还经常在给家人的信中提到父亲,听说还会把着父亲的手给他的大姐写信。

不过,祖父在父亲还不到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。父亲常说,祖父对他的直接影响不多,但遗传给他一个很好的“毛坯”,他通过母亲的教育和父亲的遗著,体会父亲的爱国思想,并且受益终身。

他还说过,他认为他父亲的一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一生,时代在变,但父亲“爱国救国”的宗旨和目的始终没变。

梁旋:我觉得父亲对祖父是既依恋又敬佩的。小时候,父亲带我们去中国历史博物馆,走到戊戌变法展区,在祖父的照片前,他告诉我们:“我的爹爹,兼职美工也就是你们的公公(祖父),为了让国家进步改良,跟他的老师康有为一起发起了‘戊戌变法’,后来被慈禧太后镇压了。”等到我上小学之后,每当有老师好奇地问我:“你的爷爷是梁启超吗?”我脑海中出现的就是历史博物馆墙上的那张祖父的照片。

梁思礼在广东新会茶坑村

南方+:梁思礼院士的祖籍在广东新会,也多次回新会省亲,他对家乡有着怎样的特殊感情?

梁红:父亲在北京出生,在天津长大,在美国留学8年,回国后忙于航天工作,他第一次回江门老家是1981年,当时他已经年过五旬了。那时他的姐姐梁思庄和梁思懿还在世,姐弟几个人决定结伴一起回老家。他们还给这个小团队起了个名字,叫“还乡团”。

父亲后来回忆道:“我虽不是生长于广东新会,甚至连广东话都不会说,但经过此次‘还乡团’之行,我对新会和江门产生了浓厚的乡情。”

之后他多次回故乡,还带上我们一起回去。他说,这是他父亲梁启超小时候生活和学习的地方,也是我们梁家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。虽然之前从来没有来过,但我们一踏上这片土地,就觉得很亲切,也许血液里就有故乡的基因存在。

梁旋:虽然父亲不会说广东话,但母亲会说。她的原籍是广东南雄,小时候在广州和香港长大。父亲也很喜欢吃母亲做的粤菜。父亲每次回老家都会叫上母亲,以便他和当地人交流。

父亲很关心家乡的发展。每次回去都会去参观当地企业,去村民乡亲家里拜访,还会去当地学校和孩子们交流。只要是能为家乡出力的事,他都特别上心。

负责任最苦,尽责任最乐

南方+:梁红女士也从事航天事业,成为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的高级工程师。这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吗?

梁红:我从小就对动手的事情比较感兴趣,学习的是控制专业,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国航天总部的研究所工作。因为从事保密工作,父亲在家很少谈工作,我从事航天相关工作其实受他的影响不大。

但工作以后,我更加理解父亲的工作了。比如他有时工作特别忙,不能回家,这种“为大家舍小家”的精神,是老一代航天人共有的理念。进入这个工作环境后,我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这种精神的熏陶,遇到任何事情,会优先将工作放在首位,确保任务完成。

南方+:梁思礼院士留给二位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什么?对二位的生活或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?

梁红:我觉得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他身上的科学精神。这种精神的传承并不是来自大道理的说教,而是潜移默化地融于生活的点点滴滴。比如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作进行事前统筹规划,以及对科学试验重要性的认识。这些都是我青少年时期从父亲那里接受的理念。从他身上学习到的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,对于自己后来从事的航天技术工作的理解很有帮助。

梁旋:我认为是责任感,爱国也是责任感的一部分。我祖父曾经说过,负责任是人生最苦的事,但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,不论这件事是否直接落在自己肩上,都应担起责任。祖父还说过,人生最快乐的事是尽责任。尽得小的责任,就能得到小快乐;尽得大的责任,就能收获大快乐。

我觉得父亲的责任感也是从祖父那里传承下来的。1947年,父亲在写给他国内好友的一封信中说:“在美国几年中,(我)无时无刻不惦念着中国的老百姓,我实在是太侥幸了。中国每十万人中,才有一个我(这样的留学生)……我的机会是这样好,我则更应对没有机会的老百姓多负些责任。”

美工招聘

他一直想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,尽管经历了种种挫折与打击,但最终在航天领域完成了他最初的理想。就像我祖父说的,他收获了大的快乐。我想他最后是很高兴、安心地去找祖父了。

梁思礼与亲人们在梁启超故居合影

南方+:为了保留梁思礼院士的遗产和心血,二位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?希望后人如何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和贡献?

梁红:我做的具体工作主要是系统地整理、收集父亲的重要资料。2013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协牵头组织的《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》梁思礼院士部分的采集工作。我和采集小组的其他成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,走访了父亲学习、工作的学校、单位,采访了当年和父亲一起工作的多位航天老专家及父亲的同学、好友、家人。采集小组共采集到1500分钟的影像资料,近40份手稿,170余份报道、档案、书信、著作、证书等珍贵资料。

至于后人如何继承父亲的精神,我觉得用一句话来说,就是尽量做好本职工作。无论是中国的航天事业,还是当前的经济、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,都是极其不易的。理解这份不易,自然会激发责任感,这就是传承老一辈航天人遗产的方式。

梁旋: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样貌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。比如,我父亲小时候目睹了日本飞机轰炸学校,转校后校长又被杀害,这段经历让他刻骨铭心,促使他对国家的命运非常关心。相比之下,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和平年代,很难直接体会到那些激发老一辈人爱国情怀的经历。

我认为我们应该探讨年轻人如何在他们的时代背景下,找到生活的意义和责任感。父亲将一生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,专注于航天事业。年轻人可以从这些例子中汲取力量,并通过自己的经历,逐步去思考、理解和体会生命的意义。

【采写】南方+记者 吴彬彬

【策划】南方+记者 赵晓娜画册外包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
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相关资讯